一、 全面解析:大家为什么都不谈三网融合了?
三网融合这个曾经炙手可热的话题在新形势下似乎显得有点扑朔迷离。大家为什么都不谈三网融合了?时至今日,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兴起不仅打乱了电信运营商和广电各自的发展步伐,还冲击了原有的业务形态。在此过程中,三网融合还能按照设定的轨道发展吗?
渐行渐远的三网融合
按照发展初衷,三网融合包含了电信网、广电网络和互联网,它不仅仅是网络和技术的融合,而是利益各方业务和管理的融合,不仅包含各方的利益诉求,而且也包括全程全网、市场运作、商业模式、统一协作等方面。
在三网融合推行过程中,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公布了54个试点城市名单,“上海模式”、“武汉模式”等不断涌现,但是技术和网络层面的完成,并不代表业务层面和管理层面有实质性的进展,整体而言,试点工作面临很多问题和阻力,这其中既有部门之间的因素,也有利益各方的纠结。
目前随处可见智能、融合、云计算以及大数据产品和应用。焦点的转移,反应的是产业链层面的利益诉求。在OTT、NGB、云计算、大数据的产业链中,包含了广电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以及SP运营商,呼声最高的不是前面两大主力,而是后面的一些角色。卖视频只是一个手段,他们想的是如何去卖设备和终端。
三网融合会被替代?
三网融合之所以进入“冰冻期”,与当前广电系和电信系发展的各自任务不同分不开。
在三大运营商的规划中,4G被当作是目前的重中之重。2014年中国移动资本开支将达2252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21.8%,其中增长最快的是4G资本开支,占总资本比重为33%,约为750亿元;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2014年开支不会800亿元。如果说规划阻碍了三网融合的发展步伐,而新技术的兴起则冲击了原有的业务形态。
OTT业务的兴起曾被认作是击中了三网融合的软肋。一方面,OTT模糊了三网之间的区隔,凭借互联网丰富的视听内容资源,能够提供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所不能比拟的视听点播服务;另一方面,借助于互联网基因,无论是业务、应用还是终端,都给了用户无比开放性的体验。
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甚至于未来的智能电网,这些新技术真正的可以逐步替代三网融合。
而广电在发展物联网方面则具有天然的优势。物联网的建设依托于智慧网络,最终面向的目标是所有用户,能够让用户更快捷、高效地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对网络的要求就是覆盖面要广,而广电网络覆盖广频带宽的特点恰好契合了这一点。
广电如何借鉴互联网思维?
对于三网融合的发展,广电应借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作为一个区别于传统广电、电信等传输网络,其开放性、参与性及受到资本力量的助推促使其得到快速成长。而广电系统作为一个基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领域,在此之前,由于其出身及历史背景,使得广电行业“有系无统、各自为政”,这也导致整个广电行业在产业层面所产生的价值与通信、软件等领域相比,完全是一种不对等。如果能够借文化体制改革之际,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国广电系统的互联网拥抱模式的确是件好事。以目前的大小文广合并为例,大、小文广的整合之后,原有错综复杂的信息传输通道及相应的节目内容等都会得到有效的管理与统一,无论何种强大的信息传输通道,对于内容始终会不离不弃的。
二、 三网融合,广电必须市场化发展
面对琳琅满目的智能电视和智能机顶盒,在宽带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给用户带来越来越好的体验,而广电机顶盒因市场竞争力下降,用户开始流失。互联网在改变了很多传统行业之后,又在快速改变电视产业。人们在接触了网络电视之后发现,在各种智能终端上观看网络视频如此便利,而备受青睐,但是广电高质量的数字电视直播业务无法在智能终端上呈现,喜欢网络电视的用户只能降低要求,在网络上寻找直播电视内容,很多人因此放弃了有线电视。
网络电视刺激了电信运营商的宽带市场需求,很多电视台开始进入互联网,成为免费的直播资源,智能网络机顶盒厂家以此宣传永久免费看电视,虽然存在很多盗链和版权问题,但“宽带+智能终端+内容”等相互促进,开始形成快速发展的市场模式,于是智能电视机和智能机顶盒市场开始了爆发式的发展,互联网正在向主流的媒体传播渠道蜕变,一个前所未有的基于互联网的电视产业开始诞生了。
很显然,广电只有融入这个大产业才能有未来,继续拒绝与互联网融合将不会有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每个广电运营商都在筹划发展智能终端,开展DVB+OTT业务,开始迈出与互联网的融合之路。
但广电在与互联网融合的道路上,似乎还是延续以前的路线:有的运营商自己定制电视机或机顶盒,通过购买付费电视送机顶盒,甚至送电视机的营销手段。 电视技术正在快速向更智能化和超高清方向发展,而广电的用户主流仍停留在标清时代,整个行业还处在向普通高清方向发展,这种买几年的服务赠送电视机或机顶盒的方式已经过时了。由于互联网的接入,电视产业正在高速发展,两年后超高清业务起来,是不是再来一次送超高清电视的运动?之后如果有8K超高清呢?
如果中国移动仅仅依靠买手机发展业务,不允许其它厂家购买支持移动业务的手机,相信即使它的体量再大,不用多久就会被电信、联通所取代。在市场环境下,不给合作伙伴留下发展空间,一直阻碍技术创新,让劣币一直驱逐良币,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最终导致自己孤立而被边缘化。
从广电仍不想放弃对终端的控制方面看,对市场竞争显然还不适应。比如,一些广电运营商对私有封闭技术标准情有独钟,害怕与开放的互联网融合,由此说明他们还沉浸在占山为王,依靠政策保护垄断市场的美梦当中。
所以,如果要消除三网融合的障碍,必须消除管理体制和技术体制障碍,统一技术标准,将广电有线运营商推向市场。
三、 天途有线正式推出“北方宽带”
在将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入业务范围后,大连天途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跟进国家推行的“三网融合”要求,于13日正式推出“北方宽带”,由大连天途有线提供光纤接入,中国移动提供出口,将宽带、高清电视节目、网络云端海量节目资源整体“打包”,为“智慧大连”的平台增加了一个服务入口。
大连天途有线目前的高清电视平台有15套高清节目、81套标清节目、20套专业节目、1套3D节目、1000小时个性点播节目。近期推出的天途高清智能网络机顶盒,更是可以提供中国互联网电视5万小时免费点播时长。此次与中国移动合作,可以将5M到10M的宽带“打包”进来,改变了以往电信、电视、互联网各行其道的状态,让市民只通过一个端口就可以高速驶入“三网融合”时代。
四、 华数拟携手各省有线运营商3年内拓300万用户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史玉柱控制的云溪投资出65.36亿元认购公司2.87亿非公开发行股,入股后云溪投资持有华数传媒公司股份达20%,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华数传媒将把本次募集资金中的11.1亿元投资于华数TV终端销售,3年内实现在全国发展300万用户的目标,将与各省有线网络运营商进行合作,模式总体为业务合作加分成。
“华数TV”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将包括DVB+OTT、OTT两种类型的盒子,11.1亿元资金的一部分将做配套运营,还包括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费用,终端补贴等,将把终端的门槛降到最低,通过后续服务产生收益。
五、 涉嫌市场垄断 Comcast与时代华纳合并案受阻
据《华尔街日后》网站报道,4月9日,来自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Corp)和时代华纳有线公司的高管在美国国会接受了艰难的听证。美国国会议员对该两大有线公司联手给消费者带来益处的合并交易产生了质疑,并担忧双方的合并将违反美国的相关反垄断竞争法案。
在对康卡斯特将以45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有线公司交易案进行的长达三个小时的听证中,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SenateJudiciary)主席帕特里克•列希(PatrickLeahy)表示,这一合并交易不会导致消费者使用有线业务费用的下降,反而可能会减少有线和宽带行业内的竞争对手数量。
对此问题,康卡斯特执行副总裁大卫•科恩(DavidL.Cohen)答辩称,此次交易根本不存在“任何可能导致消费者成本增加”的因素,消费者就是推动宽带和有线业务增长的“发动机”,特别是在网络视频业务方面。另外,在该行业内,到处都是竞争对手。科恩还表示,康卡斯特与时代华纳有线公司之间的合并将给消费者提供更加快速的宽带、更大的网络稳定性,同时还能让用户更好地选择大量的网络视频内容。
在此次听证会上,美国民主党国会议员质疑之声最大,尽管如此,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的两党成员还是不断给康卡斯特和时代华纳有线添加压力,要求这两家公司就双方的合并将会对服务和价格产生何种影响做出明确的说明。另外,他们还质疑:康卡斯特与时代华纳合并后是否会给双方在与视频内容程序开发师谈判时提供不合理的独特优势。
另外,参议员查尔斯•格拉斯利(CharlesGrassley)还质疑,这样的交易可能会帮助康卡斯特在与ESPN和迪斯尼之类的流行广播公司谈判时获得更好的授权许可协议。但是,查尔斯也表示,康卡斯特能够制作自己的内容。但最终,这位参议员还是质疑,康卡斯特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将导致处于竞争地位的独立公司置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对此,科恩表示,视频内容开发者,而不是有线公司,在谈判中都处于强势地位。他和时代华纳有线公司首席财务官亚瑟•明森(ArthurMinson)多次提及了此前的论点,即他们并没有与其他有线和宽带公司展开直接竞争,他们只是表示,康卡斯特与时代华纳有线的合并,他们只是与谷歌、Verizon和苹果以及亚马逊等公司展开竞争。
在周三的听证会上,康卡斯特和时代华纳有线方面都对各种质疑进行了答辩,这两家公司下月还将再次奔赴美国国会山,接受新一轮的听证,因为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已经于周三宣布,将于5月8日就康卡斯特与时代华纳有线公司的合并交易举行属于众议院自己的听证会。
版权所有:welcome欧洲杯官网 地址中国杭州文一路西斗门科技园16号楼
电话:welcome欧洲杯官网 E-MAIL:sales@gdkj.com.cn 网站备案:浙ICP备14005034号-1 技术支持:杭州网络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393号